白露时节不少人有口干咽干的困扰,这与“秋燥”有关系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杨涛表示,白露时期北方空气湿度下降,昼夜温差增大,这时候人体容易受到干燥气候的影响,也就是中医说的“燥邪”侵袭,容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的症状,这与“秋燥”有关且关系密切。
针对“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的观点,杨涛指出,这种说法不完全对,燥邪伤人的核心是津液不足,这个“津液”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它不仅是水,还包括气血运化生成的其他维持生命活动的液态物质,比如唾液、胃液、关节液等。
一方面,喝水是防秋燥的基础,水是津液的主要来源,及时补水能直接缓解津液不足的问题。正确的补水方式是“少量多次喝温水”:“少量”就是一次不超过200毫升;“多次”是间隔1—2个小时,但是也不能盲目地固定间隔,一般来说要考虑运动量、气候还有疾病状态等,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遵医嘱控制饮水量。另外,温水是指35—40℃的水。
另一方面,中医防治秋燥遵循“滋阴润肺、生津止燥”的原则,分“饮食和中医调理”两方面。在饮食方面,推荐食用滋阴、润肺、生津的食材,比如用梨或白萝卜煮水,同时可以少量加一点冰糖或山楂调节口感,也可以考虑蒸梨,可以把梨去核之后放入香油和少量的糖来蒸熟,但糖尿病患者应慎重食用。在中医调理方面,按揉中府穴可疏通肺经,缓解咽干、咳嗽;按揉照海穴可滋阴润燥、改善口干现象。
老话讲“秋天不补,冬天吃苦”,白露时节是否适合进补?
杨涛表示,此时可逐步开始进补,建议遵循“润燥为先、补而不腻、循序渐进、辨证施补”的原则,优先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材如山药、莲子、瘦肉、鲫鱼等,避免盲目大补加重秋燥或脾胃负担。不同人群调理方法需结合体质区分:
中下焦虚寒的人群一般表现为怕冷、手脚凉、易腹泻,进补需温阳散寒,兼顾润燥。推荐生姜红枣茶、当归牛肉汤等,同时注意少吃寒凉水果,减少对脾胃刺激;
痰湿体质的人群一般表现为身体沉重、精神不振、容易肥胖、舌苔厚腻,进补前需先“清湿”,在祛湿化痰的同时要兼顾健脾。推荐茯苓陈皮茶、冬瓜薏米汤。日常生活中需忌甜腻、油腻的食物;
阴虚体质的人群多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失眠等,进补需滋阴润燥,兼顾清热。推荐银耳百合羹、雪梨炖川贝。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忌辛辣、油炸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脾胃功能较弱,进补需少量多次,可将食材炖烂,避免过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中国食品报》(2025年09月10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