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饮食宜健脾祛湿
湿热天气可导致人体内外湿邪与热邪交织,容易引发湿热咳嗽、暑湿感冒等,还容易出现外湿困脾,导致脾胃功能受损。
因此,立夏时节,饮食宜清补为主,兼顾祛湿。可适当食用酸味食物以敛汗生津,如乌梅、山楂等。适当食用苦瓜、莲子等苦味食物以清心火。可多食新鲜的蔬菜等食物,少食油腻辛辣,减轻脾胃负担。湿热渐重时,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山药等健脾利湿之品。
立夏时节的海鲜丰富多样,但部分海鲜因为食物特性,被称为“发物”。湿热体质人群如何吃海鲜?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叶彬华建议,第一,选择合适的海鲜种类。性温的海鲜更易助湿生热,建议选择性味甘平的鱼类,或者凉性的贝壳类,避免温热性质的海鲜,如虾、蚶、鳝鱼。第二,控制食用量。无论选择哪种海鲜,都应适量食用,一般每次食用量不超过100克,避免因过量进食加重脾胃负担。第三,注意搭配。吃海鲜时可搭配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材,如冬瓜、丝瓜等。应避免食用辛辣、甜腻等食物,这些食物易生湿生热,与海鲜同食会加重体内湿热。第四,注意烹饪方式。宜采用清蒸、水煮等清淡的烹饪方式。
“苦夏”减重不可取
进入立夏后,部分人会出现“苦夏”现象,出现浑身倦怠、胃口变差、腹痛、烦躁等症状,一些人也希望通过“苦夏”减少饮食,以达到减重目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马建岭指出,通过“苦夏”来减重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长期的胃口变差,会导致身体进入一个“饥荒状态”,降低新陈代谢,这样不仅不容易减重,更会导致营养不良。
马建岭介绍,脾胃居于中焦,就像人体的“中央厨房”,作为后天之本和气血升华之源,它的功能是把吃进去的食物加工成营养套餐。脾胃“喜暖恶寒”,长期吃冰淇淋、冷饮这些生冷的食物,会损伤体内的阳气,导致消化不良、胃口变差、腹泻腹痛等症状,所以这是不可取的。但是,每个人的体质有不同,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也是存在的,所以大多数西方人能够习惯生冷食物,跟他们长期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和体质是有关系的。
马建岭指出,“苦夏”实际上不是一种病,它只是身体对炎热天气的一个不适状态。即使体重暂时有下降过程,但是饮食恢复之后会出现特别快的反弹。
马建岭表示,《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立夏时分,建议吃一些温热升发之品,比如韭菜、香椿等时令蔬菜。另外,也可以借鉴“夏吃姜”的传统养生方法,吃一些“姜丝陈皮山楂饮”这种健脾温阳、化湿和胃的饮品。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注意捂好肚子、护好双脚,防止寒气侵袭。也可以多揉揉神阙穴、中脘穴调理脾胃。这两个穴位,神阙穴在肚脐中央,用手掌或者手指按摩1—3分钟,中脘穴在心窝和肚脐中间连线的位置,也可以做手掌的按摩。
立夏后应静养身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认为,夏天酷热,容易出很多汗,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可能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等情况。同时,夏天炎热,很多人烦躁、心神不安,影响睡眠,甚至产生焦虑情绪,这些都归属于心,心主血脉,所以一般认为夏季应是养心的季节。
进入立夏后,作息应适当调整,宜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午睡,以助消除疲劳,养足心气。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静养身心才能更好地养护心气。
(来源:工人日报)
《中国食品报》(2025年05月07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