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创意文具自有其价值。对使用者而言,它精准踩中了不同人群的兴趣点,比如小学生被“汉堡橡皮”的萌趣造型吸引,愿意主动收拾文具;上班族用“解压出拳笔” 在工作间隙释放压力,让文具成了情绪调节的小帮手。这种“实用+创意”的组合,既丰富了选择,也让日常使用多了份愉悦。
对行业来说,创意文具更是转型的推手。比如过去文具市场多是“黑白笔记本+普通圆珠笔”的单一供给,如今商家深挖需求,推出指纹解锁笔盒、慢回弹减压笔等产品,把文具从“工具”变成“有温度的用品”。附加值的提升不仅激活了市场活力,也倒逼行业在设计、材质上不断创新,形成良性竞争,这是消费升级下的必然趋势。
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度追求创意的文具,正逐渐偏离本质。比如低年级孩子可能自控力弱,课堂上盯着“薯条橡皮”摆弄半天,注意力根本没法集中在课本上。那些设计花哨、附带多种“玩法”的文具,看似新奇,实则成了课堂上的“注意力小偷”,长期下来不仅拉低学习效率,还可能让孩子养成分心的坏习惯——毕竟,文具的核心功能是辅助学习,而非提供娱乐。
经济负担也是家长的一块心病。一支减压笔售价9-12元,可能是普通圆珠笔的3倍多;一本食品造型笔记本10-20元,相当于3本普通笔记本的价格。若孩子盲目跟风,今天要“恐龙笔袋”,明天要“星空笔记本”,对普通家庭来说,这笔开支积少成多,成了额外负担。更值得警惕的是心理层面的影响,孩子的猎奇心和占有欲容易被激发,同学间比谁的文具更独特、更贵,慢慢就演变成攀比之风,进而形成“越新奇越要买”的盲目消费观,这对价值观养成非常不利。
面对创意文具的“双刃剑”,科学引导与适度干预必不可少,这需要学校、家长、商家形成合力。
学校和老师要做好“把关人”。课堂上可明确“简约文具优先”的原则,比如要求作业本使用普通横线本,避免因文具造型分散注意力;课后可通过班会开展“理性选文具”讨论,让孩子明白“好用比好看重要”,把注意力拉回学习本身。
家长需当好“引路人”。带孩子买文具时,不妨让孩子参与“预算规划”,比如约定“一次只买一件创意文具”,教会他们权衡需求与价格;遇到孩子因攀比哭闹要买高价文具时,不盲目妥协,而是耐心解释“文具的价值在实用,不在造型”,帮孩子树立理性消费观。
商家和社会要守住“底线”。商家不能为了盈利过度放大“创意”,比如避免推出带有尖锐部件、易误食小零件的文具,同时在产品标注上明确“适用年龄段”,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参考;监管部门可加强对校园周边文具店的巡查,对过度娱乐化、存在安全隐患的文具及时规范,让创意不越界。
创意文具本无错,错的是“为了创意丢了本质”的跑偏。只有各方共同发力,既保留创意带来的乐趣,又守住文具服务学习的核心,才能让创意文具真正成为助力成长的“好帮手”,而非干扰学习、催生陋习的“绊脚石”。(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