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改命?改的是你的钱包!这类骗局首先摧毁的是老年人的经济安全。据报道,有老人为“改命”已花费超过16万元,这往往是他们毕生的积蓄。更可怕的是精神控制——“大师”们通过长期洗脑,让老人对子女的劝阻产生抵触,甚至导致家庭关系破裂。案例暴露出骗子的冷酷算计:他们瞄准老年人对健康的焦虑、对子女的牵挂、对死亡的恐惧,用精心设计的话术实施精准诈骗。
这种行径已构成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明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诈骗老年人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即可立案。2022年中央政法委专门部署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要求对针对老年人的涉诈APP的诈骗活动露头就打。但法律利剑虽在,如何让老年人自觉远离骗局才是治本之策。
别让“改号改命”骗了!斩断伸向老人的诈骗黑手,需要构建全方位的防护网。社区不妨设立“反诈茶馆”,邀请受骗老人现身说法——同龄人的惨痛教训往往比子女说教更有说服力。电信运营商应当建立“号码迷信”关键词预警系统,当检测到异常高频的改号行为时,自动触发人工回访核实。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情感替代——街道不妨组建“银发读书会”,通过正规国学讲座填补老人精神空虚,防止辖区涉老诈骗。银行系统则需完善大额转账“双延迟”机制,老年人转账超过较大数额,除家属确认外,系统自动延迟24小时到账,为拦截诈骗留出黄金时间。
破解“号码改命”骗局,最根本的是重塑社会价值导向。一个人的命运,从来不由几个数字决定,而是取决于脚踏实地的奋斗。与其迷信数字的魔力,不如相信双手的力量。子女们更应明白,老人沉迷“改号改运”的背后,往往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亲情的渴望。多回家陪父母吃顿饭,比转发一百篇防诈文章都管用。当全社会形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共识,当每个老人都能享有充实的精神生活,那些“改命大师”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记住:真正能改变命运的,从来不是手机尾号的数字,而是我们把握当下的每一个选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