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非遗大省。太极拳、少林功夫蜚声海内外,豫剧、河南坠子传唱九州,钧瓷、汝瓷、汴绣、南阳玉雕技艺精湛,太昊陵庙会、浚县正月古庙会、马街书会、火神台庙会人流如潮。河南也是旅游大省。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4个,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星罗棋布,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非遗与旅游具有天然的融合可能性,近年来,我省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距离“深度”尚有一定距离:临时性活动多,没有融合发展的长期性规划和常态化机制;利用较为浅表化,在融合实践中,景区占有较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非遗多处于配合的地位;在地特色不够突出,相关文创同质化普遍。
结合河南的经验和问题,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有以下几个方向。
双向奔赴是前提,共同发展是目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既不能只“一头热”,也不能仅有一方获益,不仅是旅游中融入非遗,更要考虑如何在非遗中融入旅游,让非遗更有发言权,也更有获得感。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最终实现非遗与旅游有机融合,产生各方受益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服务民众是根本,凸显特色是关键。非遗和旅游特性中天然具有的人民性,决定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要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基本立足点。对具体项目而言,要留住、引入在地非遗,充分彰显既有非遗资源,对河南整体而言,要立足“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重要文化IP,展示浓郁的河南风情、中原韵味。
连接当下是纽带,创新创意是引擎。非遗和旅游特性中天然具有的活态性,决定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要连接当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现代人情感的共鸣点。要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创意连接非遗与旅游,在旅游产品、非遗创意产品设计开发中,引进国内外优秀团队,结合非遗传承人的本土智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非遗旅游创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