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重谈妇女发展,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郭晔:在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议题上,现在有不同的声音,在贫困、暴力、歧视这些老问题上,全球不同程度地还存在问题,同时在性别的数字鸿沟、气候变化这些领域,还有新的挑战在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妇女发展的成就,中国国家促进妇女发展积累的经验,我们是觉得有必要再次就妇女的议题去凝聚全球的共识,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是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30周年,也是中国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30周年。9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全面展示中国践行《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丰硕成果。数据显示,6.9亿中国妇女同步迈入全面小康,2024年高校在校生女性占比超过一半,全社会就业人员女性占比超过四成,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
记者:这些年,像航天员、歼击机飞行员、顶尖科学家,越来越多出现了女性身影。之所以她们能在这些年逐渐出现,是因为她们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还是说因为给了她们更多的机会?
郭晔:这些因素是都有的。我认为专业素质不应该有性别的标签,研究也没有发现,在智商上男性和女性有显著差异,现在没有这样的结论。但是在工程技术、数学和科学领域,全球的女性比例还并不高。除了存在一些偏见外,因为科技领域的研究需要人持续辛苦地付出,假如说环境支持做得不足够,也会让很多女性望而却步。中国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出台国家政策来支持女科学家,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拥有法学专业背景的郭晔,直接参与过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改,以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亲历和见证了妇女权益保障这几十年的发展进程。
记者: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女性科学家以支持,这叫对她们偏爱么?
郭晔:这并不是偏爱,这叫做暂行特别措施,这个暂行特别措施在整个国际社会,它都是为促进平等而采取的特别措施。我们追求的男女平等,不是说要绝对数量的50%比50%,或者说我们在要一个不合理的特权。我们要的是一个公平的发展机会,当她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非常匹配的时候,放下性别的偏见,给她公平的机会,她就能崭露头角。
《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显示,202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中妇女达284.6万,比2012年增加169.2万。在促进全球女性发展领域,中国不是旁观者,而是实干家。无论是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妇女发展,还是助力“南南合作”妇女减贫和发展,中国都以实际行动推动妇女领域全球治理,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0余万名女性人才。这其中的一个案例,就是菌草技术通过援外培训和技术援助等方式,帮助100多个国家妇女就业,成为造福全球南方国家的“幸福草”。
30年前的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打开了中国妇女连通世界的新窗口。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确定了妇女发展的12个重点关切领域,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提供了战略目标和行动方向。
郭晔: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一个很重要的成果也是一种理念上的转变,就是妇女的问题不是妇女自己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推进的问题。1995年的时候就有一个策略,政府要将性别观点纳入到立法、政策、项目各个方面。女性对于人类再生产她所承担的生育这种特殊的责任,所以她有特殊的利益,是应当得到重视和保障的。
中国政府作为率先作出执行《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49个国家之一,在世妇会开幕式上就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此后,妇女权益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从1995年至2024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76.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目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
郭晔:中国不是花了最多的钱,但是想了最多的办法,去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提高住院的分娩率。通过一些母亲健康快车的项目帮助边远地区,还有山区和牧区这些没有足够医疗资源保障的地区,来帮助妇女安全分娩。
郭晔: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带来男女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运动,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它是依靠妇女,为了妇女,妇女和全体人同步发展、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念。但是放眼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和妇女发展的历史,其实很多国家是精英妇女在发展,最大多数的妇女,她的利益并不是完全能够得到体现。我们国家不认为女性是弱势群体,从人群上我们称为特殊群体。
北京世妇会所宣示的精神在世界催生了积极变化,2015年,纽约联合国总部,习近平主席出席并主持全球妇女峰会,发表题为《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的重要讲话。2020年,中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4416万农村妇女摆脱绝对贫困。
郭晔:我们在脱贫的时候,不仅仅是经济脱贫,我们还健康脱贫、教育脱贫,是在增加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去脱贫。我们经常在跟非洲朋友介绍的时候,我说中国不都是北京和上海,中国有山区、牧区,有交通不便利的地区,但是我们修基础设施,通水、通电、通路、通网,这些不同区域的妇女,她才有发展的基本条件。
截至2020年,我国累计对1021万名贫困妇女和妇女骨干进行各类技能培训;2023—2024年,“雨露计划”共资助63.2万名妇女接受职业教育;而始于1989年的“春蕾计划”,累计募资34.4亿元、资助女童436万人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
郭晔:现在我们把“春蕾计划”推广到南方国家,很多国家都非常感兴趣。这一套项目现在带到了柬埔寨,我们正在做这样一个试点。
记者:回顾这30年,尤其是在农村、受到贫穷的影响比较大的这些妇女,她们这些年的变化体现在什么地方?
郭晔:新中国成立的时候,90%的女性文盲在农村地区。但是现在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是全覆盖,现在女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已经和男童是完全一样了。我们看到现在很多新型的女农民、高素质的女农民,现在已经能操作无人机播种,我们也能看到,电商直播里头很多活跃的也都是农村妇女,教育带给农村妇女发展,面貌的改善、能力的改善、自信的提升。
目前,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100多部单行法律法规在内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包括颁行首部民法典、反家庭暴力法,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连续制定实施四个周期妇女发展纲要,建立涵盖2400余项指标的性别统计监测制度。
记者:因为女性要经历孕产,要经历产后恢复,甚至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哺育、养育孩子也会牵扯到很多精力,因此在职场上,可能也并不是很愿意雇用年轻女性,因为她要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理想中的状态应当是什么呢?
郭晔:我们理想的状态是,企业雇用育龄女性的负担,它的成本应该得到合理的分担。我们研究所跟国家医保局是有一个研究,做这样的测算。最好是政府财政、社会共济就是保险基金,企业、家庭都能够有一定的分担。大家要从意识上真正认识到生育是全社会共同受益,是全社会的责任。很多时候,人们会单纯地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如果出去挣钱,就高人一等,如果在家里头带孩子就低人一等,不是这样的一个关系。“十四五” ,我们设置了父母育儿假,男性能够参与到育儿的工作中,我也特别倡导男性更多地承担育儿工作,不仅仅是责任,对男性获得成长,帮助自己人格完善也很重要,他陪伴孩子成长的经历,如果被剥夺也是一种剥夺。
三十载光阴流转,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已成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然而,联合国有关报告显示,全球尚有超过6亿妇女和女童深陷冲突战乱,20亿妇女和女童缺乏社会保障,近10%的妇女和女童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当今世界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方面的挑战仍然严峻。
记者:中国探索出来的这条路,在全球妇女峰会上,我们更多想用自己探索出来的路,去影响哪些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郭晔:总书记提全球的发展倡议、安全倡议、文明倡议、治理倡议,共性的就是各国人民都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选择,我觉得中国从来是以这样的一个姿态,去和各国平等地交流、交往,互相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家携手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