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新乡市委门户网站

  • 新乡日报社承办

  • 注册

  • 登陆

  • 设为首页

首页 > 职场 > 正文

 作者:唐传艳

  医保报销、租房合同、就业求职、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是大学生独立生活后必须面对的课题。大学生平时从哪里获取这类生活常识,是否需要学校开设一门常识课?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的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389份,结果显示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

  或许有人认为,高校作为学术殿堂,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生活常识这类“琐事”不该占用宝贵的教育资源。但要看到,大学教育是为了全方位培育人才,既需要向人才灌输专业知识,更要为人才夯实独立生活的地基。不妨设想,如果毕业生因不懂劳动法权益而陷入劳务纠纷,因缺乏急救常识而错失黄金救援时间,以及在社会生活方面经常把事情搞砸,他们又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其实,学习成绩优异的同时生活常识缺乏,在大学生当中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租房合同上“踩坑”、求职时不了解五险一金的计算方式、不知道如何应对常见疾病……这次调查发现的一些真实案例无不说明,因为不懂生活常识,已有不少大学生付出了巨大代价。并且,当代大学生并非不愿学习生活技能,而是缺乏系统化的学习渠道。如果高校将生活教育简化为零散的讲座或碎片化的网络搜索,那么,大学生们就只能被迫在试错中积累经验,如此就难免在人生道路上多走很多弯路。

  高校“生活常识课”之所以受到追捧,正是因为这一课程填补了传统教育的空白。比如报道中提到南京传媒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公选课,从租房补贴申请到个人所得税退税,从高铁乘坐礼仪到医保谈判纪实,课程内容紧扣青年成长轨迹,让大学生们大获其益。这种教学设计跳出了“知识灌输”的窠臼,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让法律常识、政务流程、健康管理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生存技能。

  当然,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也需不断改进和提升。比如,教学内容需保持动态更新,紧扣社会变迁节奏,将新兴领域如数字安全、AI伦理、可持续消费等纳入课程体系,避免知识滞后。此外,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课堂形态,探索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创新路径,通过模拟社区治理、设计个人财务规划方案等任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只有让“生活常识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开放,才能让生活教育真正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

  “生活常识课”也是人生必修课,因此不仅高校要开设,其他教育机构也应将此类课程纳入教育体系。比如中小学阶段可侧重习惯养成与基础认知,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则可更强化职场生存法则与社会规则的融入。唯有构建全链条的生活技能培养体系,才能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提升,真正达成教育“育人”的初衷与使命。(唐传艳)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的新闻

关于新乡网 - 联系方式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Xinxiang Newspaperi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乡日报社 版权所有 豫ICP备05023767号-1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电话: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站长统计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 举报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3)3833712 举报信箱:251077185@qq.com 邮编: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