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不换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秦梦瑶 顶端创作者、青年演员
制图/韩露
编者按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依然是高频词。
在河南,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位居十大战略之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顶端新闻策划推出“顶端开场”两会特别版——河南寻“新”记。
特邀全国人大代表、顶端创作者“隔空连线”,共同寻找河南在文化、农业、科技等领域的新变化、新面貌,共话河南新发展、新成就。
近年来,豫剧艺术的活跃度非常高,在创新和跨界方面作出了很多尝试。
在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金不换豫剧“混搭”昆曲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顶端新闻创作者、青年演员秦梦瑶近年来也一直在尝试创新,在“戏歌”作品中融入河南坠胡和摇滚等新元素。
豫剧“小剧场”、沉浸式演出等新的演绎形式带动了河南豫剧出圈。河南寻“新”记第①期,顶端创作者秦梦瑶来到河南艺术中心小剧场实地寻“新”。
“戏台”变“T台”,沉浸式体验老戏曲的新裂变
前不久,河南艺术中心小剧场上演的精华版《程婴救孤》吸引大批观众前来观看。
“呦呵,竟然是T台!”走到剧场,这几乎是所有观众的共同感叹。舞台+T台,占据小剧场的一面空间,T台的对面和两侧为观众席。围着T台看豫剧,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让观众们充满了期待。
“年轻观众走进小剧场,常常带着一层好奇心。看了这场演出,我觉得好听、好看、好玩,充分感受到了小剧场的开放和包容。”观众刘女士一席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屠岸贾屠杀赵盾一族,站在观众中的“赵家人”应声倒下;屠岸贾一声令下搜寻赵氏孤儿,“爪牙们”便来到了观众席,搜查观众是否藏孤;当程婴唱起经典的“十六年”唱段,观众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整场演出中,观众围绕着T台欣赏演出,演员则从不同的地方登场,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贯穿始终。观众成了演员,演员融入观众,大家都是精彩故事的一部分。
盘活用好河南真正的文化硬件
秦梦瑶:您认为传统艺术如何在新时代绽放魅力?
金不换:豫剧有很多的传统剧目为老百姓“敲锣打鼓”“伸张正义”,比如我的剧目《七品芝麻官》,很多老百姓都把我当成现实版的“清官大老爷”。
你想它的力量有多大?说明人民期盼这种好官员,证明我们抓住了一个时代的题材,这种正能量让大家看了之后很振奋,没辜负我们的新时代。河南的戏曲文化、豫剧文化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点赞的声音,为了讲好河南故事,那我们用河南传统戏曲“守正创新”,满足观众的精神食量。
当下文艺工作者应该让传统优秀戏曲走到基层,像当年“拴保”“银环”那样,在老百姓面前接受人民群众的考验,把好戏演给千家万户,走村串巷,形成村村舞台上有名角、有观众、有戏曲,把常香玉大师的“戏比天大”的精神传承下去。
秦梦瑶:您认为当下豫剧在跨界表达方面有哪些新的机遇?
金不换:今后的发展就是吸收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多和外地剧种合作,力推河南戏曲魅力,凸显豫剧的精髓。
怎么样能让青年人去接受?我认为我们传统戏曲的“老房子”不要拆掉,还要保留它的原汁原味儿,再精雕细刻,赋予时代感,让更多的年轻人继续去了解。
每出戏要有绝话,否则留不住观众眼球,每出戏、每个人物,都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表演技能,才能守护住这些观众。同时,要演与年轻人息息相关的故事、戏曲,展示我们的魅力。
秦梦瑶:全国两会,您带来哪些建议?
金不换:我建议要把乡村的大舞台盘活用好,让剧团好的剧目能够经常性地走到基层,让村民们的幸福指数再提升。我认为这是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更符合剧团的成长,同时能磨炼青年戏曲演员的成长,让他们把这个舞台用好。因此,我建议村村有大戏,舞台有名角,下面有观众,把河南真正的文化硬件盘活用好。
第二个建议是为谁排戏、为谁立戏、为谁演戏要量体定做。剧本的孵化要认真把关,同时要守住“钱袋子”,禁止铺张浪费。一出戏一百万可以排,一千万也可以排,但一千万的戏老百姓看不到,我提倡小投资,大影响。
策划:朱琨
统筹:赵强高云
执行: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黄亚芳/文 侯建勋 宋若旻 李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