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被职场负面文化骚扰不堪的年轻人,他们听到语音电话、信息提示、甚至是视频通话的声音响起时,内心会条件反射的慌张。
哪怕是女朋友发来的一句“爱你”,他也会下意识地回复“收到”或者抠“1”。
很多人调侃说,这是在职场混久了,出现了应激反应。
我相信大家对此都深有体会,每天精神紧绷,生怕自己犯错,哪怕已经下班,也会盯着手机害怕错过群消息。
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偶尔休息陪伴家人,心里也会不踏实,总感觉有点事没做,休息的也不痛快。
可尽管如此,我们也丝毫没想过放弃,只有让自己更加奋进,才不会被淘汰。
你说他们累吗?当然累,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去消化自己的疲惫,只能通过自嘲“社畜”、“打工人”、“巴甫洛夫青年”,去排解情绪。
巴甫洛夫青年现象的出现,其实是职场负面文化的缩影。从前两年对于996、007大火的讨论,再到如今各种压榨员工、员工猝死的新闻被爆料,职场的负面文化映入到大家的生活中。
那些曾经认为是段子里的玩笑,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激起了人们对职场人现状的重视,尽管当下的职场环境确实相对有所改善,想要追求绝对的人性化和平等也还是一件不可能现实的事。
资本和劳动者本就对立,包装得再美的平等和包容,本质也还是资本占上风的操纵。
比如,下班后你突然收到周六、日需要加班的消息,你心里有不满,也只能乖乖地爬去上班;有客户需要应酬,哪怕你对喝酒这件事极其的厌恶,也要微笑作陪,所谓的应有权益和人性在资本面前不值一提。
这些职场负面文化由来已久,而且根深蒂固,它同样与时俱进,会变换成不同的形式折磨一代又一代职场人。
而这种负面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反而突出了当代青年人的选择窘境。
预期与现实的落差,是导致巴甫洛夫青年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当他们怀着理想化的想法走入职场时,才发现真实情况远不及自己脑海里的想象。
我们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难处,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都在自我消化自己的情绪和焦虑。
社会评价会给每一代人贴上标签,比如70后就是刻板、踏实;00后就是个性、自由,这些标签就像是一个框,把每一代人都圈在不同的圈里,甚至时间久了,他们都相信自己就是标签上的人。
然而实际似乎也是如此,留给他们真正好的选择也并不多,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老板不像是一线企业的老板们一样,有魄力、有气度、有长远的商业眼光和内心格局。
他们甚至自己都不讲究自我更迭和成长,唯一的管理方式是一刀切;唯一的提拔方式是看人情。
说白了,现在还没到这一代年轻人统治职场的时代,他们要面对的领导可能仍然是70后和80后,价值观与阅历的不同,注定了他们很难留在这样的企业。
矛盾的是,选择多了似乎也不是特别好的一件事,从我们的父辈往前,加班也好、领导经常骂人也好,在他们的意识里都属正常,毕竟要在这里干一辈子,眼下的委屈又算什么呢?
可现在,职业选择的多样化,让人们总认为自己会有更合适的退路,然而向他们招手的,未必是他们喜欢的事业,喜欢的,又不会朝他们伸出橄榄枝。
杨天真曾在一个节目上说过:“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压力上,就很容易成为巴甫洛夫青年,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让自己成长和进步上,我们就热爱自己青年”。
这句话初听上去很鼓舞人心,杨天真老师说得非常对,但是没有用。
当你的钉钉没完没了地“叮”;微信上不断地跳出消息提示;领导一个个夺命电话催过来,多数人就已经开始头皮发麻。
成长和进步的前提是有机会成长和有时间复盘,我相信生活中的大多数,正在做的工作创造性并不高,重复性的工作永远都不会给我们带来所谓的成长,只能算是这件事我做得越来越顺手。
在我看来热爱自己青年,并不一定要自己有多大的进步,有句话叫:“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巴甫洛夫青年和热爱生活青年从来都是不是对立,他都是我们,虽然工作常常让人头昏脑胀,但并不影响我们对生活、对自己的热爱。
每个正在为生活打拼的青年,都是一个孤独的斗士,他们有奋勇杀敌的一面,也有细嗅蔷薇的一面,他使得我们更加立体和丰富。
所以,今天的我们既是巴甫洛夫青年,也是热爱自己青年,更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我相信未来的我们一定会闪闪发光,精神丰满且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