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里干得不如意,天天装孙子,麻蛋,走了算求!”
“就是呀,工作不开心,活着有啥意义?”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辞职?”
“哇,听说人才市场又开始招聘了,好多岗位呢!”
“嗯嗯,走走走,哥几个去看看!”
XXX国企招聘,福利待遇好,五险一金,本科学历以上……年龄要求35岁以下……
“35以下?告辞!”
“嗯,我还是回去继续装孙子吧……”
“打扰了,我该还房贷了!”
“再见,我要送儿子去幼儿园了!”
“额,没啥好说的,我有个材料还没写完……”
上面的对话是不是很扎心?从公考到国企、私企,各单位招聘,无论门槛怎么变,基本上不变的一条就是年龄限制,35岁以下。
职场第一道坎往往是学历,这个大家好理解也好接受,毕竟这么多人竞争,大部分单位只要看到学历本科以下,直接就把你简历刷掉了。
你肯定痛心疾首,学历怎么了,哥哥我有的是实干能力,不公平!
是呀,招聘单位会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中有才干的也很多呀,学历至少代表人家学习能力强,学历如果不重要,那些辛辛苦苦一路从高考中拼杀出来的底层学子的努力不就白费了?这才叫不公平!
于是,时光倒流,你开始拼命努力,你考上了大学,又找了工作,开始了你的房奴车奴生活,开始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大部分人就这么熬下去了。然而,总有些人是不如意的,干了十余年,准备跳槽,开启新的人生!
本科?哥哥我满足!身高?哥哥我还是满足!工作经验?团队意识?善于交际?嘿嘿,开玩笑,这些老哥我磨砺了十余年了!年龄35岁?额……
可以说,职场第二道坎就是这个35岁的年龄。这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扭转、无法改变的刚性限制条件。这被称为35岁现象,35岁成了职场的生死线!我们不禁想问,35岁,怎么了?这些单位是搞年龄歧视么?
招聘单位的逻辑是这样的:
一个人35,算是人生的巅峰时期,基本的价值观已经成形,精力已经到达顶点,思维模式已经成熟,阅历、经验、资源等等已经相当丰富,可以往组织上层提拔了;至于招聘新人,当然得首先考虑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有冲劲儿!
然而想跳槽的人逻辑是这样的:35岁的职场人,房贷车贷也有了,儿子也开始上学了,父母年纪也大了,自己也被家庭、社会责任给绑架了,认知模式、行为习惯已固化,已经没资格说“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单位、组织、企业已经吃定我不会跑了!
一方面,招聘单位人为地将一个人的创造力、干事热情锁死在35岁,35岁以后都是在靠资历吃饭,也就是所谓的经验、资源等。这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江山易改禀性难移。35岁的我们,会有各种包袱,我们会有路径依赖,认知会被自己的过往所绑架。
另一方面,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退休年龄的延迟,职场人的工作时限在延长,35岁以后,我们还得干几十年,这几十年就任人宰割?忍辱负重?就不能任性一次为了自己?难道真的没有改变的可能?
姜子牙70岁出山,黄公望80岁画《富春山居图》,佘太君100岁挂帅,孙悟空500岁后西天取经,白素贞1000岁下山和许仙谈恋爱……难道这些都是假的?
大龄职场人有一万个理由说年龄不是问题,招聘单位会有十万个理由回绝。毕竟人家是要支付成本的,不能光靠你一句“老当益壮”“宝刀未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聘用你!
招聘单位不是慈善机构,而是要经营发展!他们也很无奈,只好来个35岁的门槛,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我个人觉得,这条生死线其实是人为的年龄歧视,而年龄歧视的背后是功利的市场行为,就是把人当成榨取价值的工具。自古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可从来没有35岁这条生死线之说。
万世师表孔子就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耳顺,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不惑,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家都熟悉这句话。
孔子的意思是人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收获,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可能性。如果用人单位非要扯什么成熟,那就是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好,是不是应该把年龄限制在70岁以下?
用人单位设置35岁这个门槛,用意就是在逼迫我们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职业规划,逼迫我们在35岁之前就得成熟。
不过,35岁和本科学历一样,只是个概率问题,35岁的你就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确定你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不再迷茫?所谓的成熟又是什么?
歧视不止35岁。很多端盘子等服务型的工作也限制在45岁,搞得好像45岁以后的人都有资格养老一样,似乎45岁的人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不需要工作,整体在家玩儿一样!
然而现实却是,很多60几的老人,因为家庭各方面原因,不得已还必须出来工作,可惜出来端盘子的资格都没有!
用人单位的初衷是好的,就是希望通过年龄来筛选人才,降低自己的培养成本。不过,年龄筛选是一把双刃剑,切不可一刀切。
高精尖的创新创作行业,当然是越年轻越好,比如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荣耀一生,后面几十年的成就基本上没有超过相对论的。
没办法,这种天才级别的发现与创造,确实需要年轻人的判断力、反应力、洞察力。
然而,如果说是对全局的洞察,对社会趋势的预测,对人生的判断,那么年龄大就占有优势了。
大佬任正非43岁创立华为公司,董明珠36岁从国企辞职自己单干,马云爸爸35岁创立阿里巴巴,宗庆后44岁搞娃哈哈……
当然,单纯罗列这些企业家的事迹没意思,每个人的人生不能被复制,那些心灵鸡汤、励志故事没有半点用的。
我只是想说明,古今中外,成功从来不被年龄限制,35岁从来没有诠释过人生成就。可以说,35岁生死线,是现在上上下下各行各业人为的限制,是一种人为的年龄歧视。
事实也是如此,你以为用人单位限制了35岁,那些36岁的人就会老老实实待到退休么?愤然辞职的人应该还是有的。
如果你正处于35岁的人生阶段,如果你此刻正感到迷茫,如果你因为是否辞职而挣扎,不要怂,兄弟,你不孤单,谁的人生不迷茫?
你可以被你的年龄绑架,但不要被你内心的懦弱和无助绑架,最坏的结果不就是暂时失去一份稳定的工作嘛,难道这个年代你还会饿死?
好,有人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那现在说说自己。我现在31,在大锅饭单位工作,也在面临着生死线的考验,我想通了自己要什么么?没有。我35后会跳槽么?不知道,反正待着不开心绝对会离开的。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各位对35岁这条生死线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这个年龄限制是歧视还是无奈?你觉得35岁后职场还有出路么?你会怎么选择?评论区等你,瓜子花生啤酒可乐已经就位。
往期回顾:除了上班,还有工作
工作本来就是枯燥无聊的
打工人是怎么批量产生的?
打工仔的命,肉食者的病
你是“被成熟”的人么?
“哎,这里干得不如意,天天装孙子,麻蛋,走了算求!”
“就是呀,工作不开心,活着有啥意义?”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辞职?”
“哇,听说人才市场又开始招聘了,好多岗位呢!”
“嗯嗯,走走走,哥几个去看看!”
XXX国企招聘,福利待遇好,五险一金,本科学历以上……年龄要求35岁以下……
“35以下?告辞!”
“嗯,我还是回去继续装孙子吧……”
“打扰了,我该还房贷了!”
“再见,我要送儿子去幼儿园了!”
“额,没啥好说的,我有个材料还没写完……”
上面的对话是不是很扎心?从公考到国企、私企,各单位招聘,无论门槛怎么变,基本上不变的一条就是年龄限制,35岁以下。
职场第一道坎往往是学历,这个大家好理解也好接受,毕竟这么多人竞争,大部分单位只要看到学历本科以下,直接就把你简历刷掉了。
你肯定痛心疾首,学历怎么了,哥哥我有的是实干能力,不公平!
是呀,招聘单位会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中有才干的也很多呀,学历至少代表人家学习能力强,学历如果不重要,那些辛辛苦苦一路从高考中拼杀出来的底层学子的努力不就白费了?这才叫不公平!
于是,时光倒流,你开始拼命努力,你考上了大学,又找了工作,开始了你的房奴车奴生活,开始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大部分人就这么熬下去了。然而,总有些人是不如意的,干了十余年,准备跳槽,开启新的人生!
本科?哥哥我满足!身高?哥哥我还是满足!工作经验?团队意识?善于交际?嘿嘿,开玩笑,这些老哥我磨砺了十余年了!年龄35岁?额……
可以说,职场第二道坎就是这个35岁的年龄。这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扭转、无法改变的刚性限制条件。这被称为35岁现象,35岁成了职场的生死线!我们不禁想问,35岁,怎么了?这些单位是搞年龄歧视么?
招聘单位的逻辑是这样的:
一个人35,算是人生的巅峰时期,基本的价值观已经成形,精力已经到达顶点,思维模式已经成熟,阅历、经验、资源等等已经相当丰富,可以往组织上层提拔了;至于招聘新人,当然得首先考虑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有冲劲儿!
然而想跳槽的人逻辑是这样的:35岁的职场人,房贷车贷也有了,儿子也开始上学了,父母年纪也大了,自己也被家庭、社会责任给绑架了,认知模式、行为习惯已固化,已经没资格说“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单位、组织、企业已经吃定我不会跑了!
一方面,招聘单位人为地将一个人的创造力、干事热情锁死在35岁,35岁以后都是在靠资历吃饭,也就是所谓的经验、资源等。这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江山易改禀性难移。35岁的我们,会有各种包袱,我们会有路径依赖,认知会被自己的过往所绑架。
另一方面,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退休年龄的延迟,职场人的工作时限在延长,35岁以后,我们还得干几十年,这几十年就任人宰割?忍辱负重?就不能任性一次为了自己?难道真的没有改变的可能?
姜子牙70岁出山,黄公望80岁画《富春山居图》,佘太君100岁挂帅,孙悟空500岁后西天取经,白素贞1000岁下山和许仙谈恋爱……难道这些都是假的?
大龄职场人有一万个理由说年龄不是问题,招聘单位会有十万个理由回绝。毕竟人家是要支付成本的,不能光靠你一句“老当益壮”“宝刀未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聘用你!
招聘单位不是慈善机构,而是要经营发展!他们也很无奈,只好来个35岁的门槛,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我个人觉得,这条生死线其实是人为的年龄歧视,而年龄歧视的背后是功利的市场行为,就是把人当成榨取价值的工具。自古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可从来没有35岁这条生死线之说。
万世师表孔子就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耳顺,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不惑,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家都熟悉这句话。
孔子的意思是人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收获,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可能性。如果用人单位非要扯什么成熟,那就是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好,是不是应该把年龄限制在70岁以下?
用人单位设置35岁这个门槛,用意就是在逼迫我们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职业规划,逼迫我们在35岁之前就得成熟。
不过,35岁和本科学历一样,只是个概率问题,35岁的你就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确定你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不再迷茫?所谓的成熟又是什么?
歧视不止35岁。很多端盘子等服务型的工作也限制在45岁,搞得好像45岁以后的人都有资格养老一样,似乎45岁的人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不需要工作,整体在家玩儿一样!
然而现实却是,很多60几的老人,因为家庭各方面原因,不得已还必须出来工作,可惜出来端盘子的资格都没有!
用人单位的初衷是好的,就是希望通过年龄来筛选人才,降低自己的培养成本。不过,年龄筛选是一把双刃剑,切不可一刀切。
高精尖的创新创作行业,当然是越年轻越好,比如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荣耀一生,后面几十年的成就基本上没有超过相对论的。
没办法,这种天才级别的发现与创造,确实需要年轻人的判断力、反应力、洞察力。
然而,如果说是对全局的洞察,对社会趋势的预测,对人生的判断,那么年龄大就占有优势了。
大佬任正非43岁创立华为公司,董明珠36岁从国企辞职自己单干,马云爸爸35岁创立阿里巴巴,宗庆后44岁搞娃哈哈……
当然,单纯罗列这些企业家的事迹没意思,每个人的人生不能被复制,那些心灵鸡汤、励志故事没有半点用的。
我只是想说明,古今中外,成功从来不被年龄限制,35岁从来没有诠释过人生成就。可以说,35岁生死线,是现在上上下下各行各业人为的限制,是一种人为的年龄歧视。
事实也是如此,你以为用人单位限制了35岁,那些36岁的人就会老老实实待到退休么?愤然辞职的人应该还是有的。
如果你正处于35岁的人生阶段,如果你此刻正感到迷茫,如果你因为是否辞职而挣扎,不要怂,兄弟,你不孤单,谁的人生不迷茫?
你可以被你的年龄绑架,但不要被你内心的懦弱和无助绑架,最坏的结果不就是暂时失去一份稳定的工作嘛,难道这个年代你还会饿死?
好,有人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那现在说说自己。我现在31,在大锅饭单位工作,也在面临着生死线的考验,我想通了自己要什么么?没有。我35后会跳槽么?不知道,反正待着不开心绝对会离开的。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各位对35岁这条生死线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这个年龄限制是歧视还是无奈?你觉得35岁后职场还有出路么?你会怎么选择?评论区等你,瓜子花生啤酒可乐已经就位。
往期回顾:除了上班,还有工作
工作本来就是枯燥无聊的
打工人是怎么批量产生的?
打工仔的命,肉食者的病
你是“被成熟”的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