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35岁意味着什么?
有人称,“35岁”是职场分水岭,是职场内卷的临界点,是“中年打工人”的梦魇。近年来,这个年龄现象困惑了很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
每隔一段时间,“职场35岁门槛”就会被拿出来重提,这一现象已有好多年。
为什么会出现职场“35岁门槛”现象?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35岁之所以会成为一道“坎”,既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员工身体素质往往开始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许多人都会在这个阶段抵达晋升的极限。为此,不少企业都倾向于逐渐用更年轻、对工资要求也更低的“新鲜血液”替换掉这些收入更高,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却未必还能走高的“老人”。
中青评论
35岁以前“回家考编”吧,
35岁以前就应该转行,
在35岁以前还可以跳槽
......
感觉所有事情都要在35岁前尘埃落定。
“35岁门槛”背后,
思想上的焦虑和现实的力不从心,
使得“35岁”群体迫切“求解”!
如不少人所言,在现代社会,只有自己的业务和能力才是真正的“铁饭碗”。就此来说,“35岁焦虑症”的现实背后,也是很多人对工作的力不从心:上有老下有小,让35岁的“中年人”畏首畏尾,希望寻求稳定,不敢走出舒适区。故而,与其说35岁是一道门槛,不如说是试错和适应的窗口缩短了而已。
北京青年报
事实上,
我国劳动力的整体年龄早已迈过“35岁门槛”。
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0》数据显示:
1985~2018年间,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23岁上升到38.39岁,其中城镇38.37岁,农村38.42岁。
而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长,职工的入职年龄也在增长。我国高中以上受教育人口占劳动力比例从1985年的11.77%上升到2018年的39.78%。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5年的6.24年增加到2018年的10.36年,其中城镇11.27年。
端正心态,通过提升技能,
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赢得主动!
“35岁门槛”的焦虑不该被放大!
应对这个社会越来越高的技能要求和人才才能需求,艺多不压身是不争的事实。缓解和应对焦虑情绪和中年尴尬处境,硬技能成了无法回避的选择。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若将“35岁门槛”简单地理解为“35岁危机”,
无疑是片面的,甚至是曲解的。
跨过“门槛”本就意味着超越和新生,
而35岁也可能意味着成功和机遇。
“35岁现象”还有着另一面,即“35岁成功”。 35岁左右,人的思想趋于成熟,追求目标基本确立,发展路径逐渐明晰,其对所在单位的心理认同度较高,再加上技术精湛、业务熟谙,会逐渐成为单位中高层的核心员工和业务骨干,可以说是单位难以割舍的“宝”。 如果说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用人单位普通岗位公开招聘的主要对象,那么35岁以上的员工则是用人单位留用保有人才的主要对象。不仅如此,很多单位还会从人才市场中精准引进一些发展急需的年龄稍大的高层次人才。
《人民论坛》 赵永乐 袁兴国
“35岁”
不仅有“门槛”,还有“成功”。
这二者并非是割裂的个体,
而是互助互补的共同体。
“20多岁的时候,觉得出来看世面真好,
但到了35岁,就无比期待稳定的工作。”
35岁对一大部分人来说,
生活已经慢慢步入到了一个稳定的阶段。
35岁前后正值人生大好年华,
焦虑烦恼不如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突破职业瓶颈,创造更多价值!
别把年龄当负担!
35岁,不应成为职场一道坎!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数据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李杨诗宇
责任编辑:姜玉函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