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之举,却可以从细节看出,领导做事有始有终,而下属则虎头蛇尾。
用专业的话说,领导和下属在“闭环思维”意识存在差距。
什么是闭环思维
“闭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管理学中,由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一个模型,所以又称为“戴明环”。 “闭环”的理论根据是“PDCA循环”,被广泛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学上的闭环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戴明博士提出,闭环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知识增长模式,每一层都是一个独立的PDAC循环。 新的循环把上一次循环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于是越来越接近螺旋结构顶端的终极目标。
PDCA循环的目的是时刻让涉及任务的双方知道各自手中任务的完成状况,这不仅是对彼此的督促,对于任务本身来讲,一次沟通就是一次检查点(checkpoint)。
闭环式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它能帮助公司管理者同时管理好战略和运营。管理者在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后,根据这些目标分配资源,明确运营措施的优先顺序,迅速确定这些决策对运营和战略的影响,以及在必要时更新他们的战略目标。
你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 闭环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完。
这件事情看似简单,但是在职场中能够做到的却很少,我们判断一个人靠谱的标准是: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闭环这么重要,虽然看起来也不难实现,但在实际职场和生活中能做到的显然不多,甚至有些稀缺。
七问分析法
企业管理中,存在一种5W2H分析法,也叫七问分析法。
在开始一项任务前,先形成一轮自我可控的闭环思考。最重要的是搞清任务的关键以及需求,从而明确什么可以优先,会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注意事项等。
等到需要和领导交待任务进展,如果实在有困难不能按时完成,就及时沟通,并给出能想到的解决方案,不能营造问题等别人来解救;完成以后,主动告知领导及同事完成情况,最好附上自我体会和对经验改进的总结。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完成任务,回归闭环,不仅能说明一个人有完成任务的能力,更体现了合作意识。
职场中在完成一些任务的时候不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闭环呢?
及时沟通,做好阶段性反馈
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后,附带一个汇报要求,周期长的任务,可以分成多个节点汇报。周期短的任务,可以居中汇报一次。
本质来看,闭环思维强调的不仅仅是责任心,更强调团队配合和人际敏感性。不仅仅是完成事情本身,更需要心里装着与此相关的人。
能够洞察到相关者在每个阶段对事物的关注程度和相关诉求,尤其是在结束时能够给对方一个答复,让其也在这件事上闭环。
不管汇报的对象是对自己,还是领导,都是一次了解自己实力和执行力的最佳机会。
设立明确的完成标准
布置任务也好,设立目标也好,始终要有一个明确的完成标准,同时这个标准一定还要可操作性。设立明确的完成标准,远比一个模棱两可的宏大目标要容易的多。
文章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