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想空洞
不是很多大学生没有理想,而是他们的理想超出了范围。例如,我想成立自己的公司,想挂牌上市,想成为首富等等。为什么我说这个空间很广,不是因为这些目标很高。有一个很高的目标是可以的。人们总是必须考虑一下,这很好。
但是自己建立公司、自己当老板、成为首富等等,这只是结果,但不是原因。这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我们正在谈论的理想更多是可以推动你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然后,在这个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你自然而然地会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为了这些成就不是你内心深处的最大动力。
那么我们理想的理想是什么?例如,我想成为这个行业的执牛耳者,想在某个行业留下自己的印记。我想改变现在的市场结构,改变现今市场的规则,并且使世界变得更有效率。
这些是底层,可以最好地支持你克服困难并不断前进的动力。毫无疑问,这些事情在学校是不会教的,这些必须有自己的发自内心的想法。
二、为人处世
至于为人处世就不用多谈了,为人处世是大学与工作场所之间脱节最严重的地方。学校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思考方式和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是两回事,当刚从学校进入社会时,很容易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过于谨慎,唯唯诺诺,要么太过傲慢,目中无人。另一个是处理公司的内部关系,即公司对公司的关系,特别是在处理某些利益关系时,会特别不成熟。当涉及细节上的问题时,通常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来进行教学和培养。
三、要求的能力
关于学习能力存在误解,学校的学习能力是指读书和做题,并取得考试成果。但是在工作场所,学习能力要求你能够迅速掌握所有细节并尽快精通。会议一旦举行,就不会有任何问题,然后继续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将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能力越来越强,对公司的贡献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高。
如何理解?例如,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的战略计划是明年实现10亿规模。然后,我将告诉你公司的战略计划。作为公司运营总监,你必须考虑一种方法并主动整合资源以实现此目标。
首先,我们必须将一个大的战略目标分解为许多小的短期目标。然后将其归结为具体的目标。然后再根据每一个小目标与公司各部门配合。这就是读大学和打工跟创业,最大的区别,而不是在校园里,老师会带着你学习。
四、格局
格局,也就是眼界、心胸、气度等。一个人到底能有多大成就,前面谈得很多都是实践的层面的东西,但这些并是不是最重要的。毕竟,技术细节可以缓慢学习和培养,因此它们不是核心。
最重要的是要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模式,视野,思想,宽容等。那些能成就大事的人必须有一个广阔的前景。这件事可能是大学生和工作场所之间最疏远的地方。估计,任何学校的每个老师都很少说。
结语
这些还是要慢慢来。等把自己的事业做起来后,做过的事情多了,懂得的事情多了,经历过的事情多了,接触过各类的人多了,经历过的事多了,才有契机在道德层面,也就是内心的修养,格局等方面有所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