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为什么打抱不平?除了情绪上对母校的热爱,根本原因是自己母校的高低也意味着自己高中三年的努力成果,它代表着自己过去的努力。
学校里没有那么多利益关系,我们更看重的是公不公平,这是我们在学生时候思维模式。
在职场上学历歧视肯定是存在的,叫嚣学历无用论的言语就是一种反智行为。
我们找工作的时候,以前是招聘单位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到后来是211,985优先。
甚至我知道的某国企不同学历的安家费也是不一样的,清北是一个档次(15000RMB),985是一个档次(12000RMB),211是一个档次(9000RMB),剩下的是一个档次。
这么多现实的情况我们能说学历歧视不存吗?
但是为什么找工作的时候学历歧视会存在?
大家知道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是多少吗?874万!
我相信每年好的工作岗位是远远低于874万这个数量的。
当这么多应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好的岗位那么多人抢着投简历,要是面试官一个个面试,估计等面试到天荒地老。
公司在选择应届生面试的时候,他不认识我们,也不知道我们能力强不强?那那么多人选谁来面试呢?对于应届毕业生,只有把学历作为一个硬指标来刷掉一些人,才能提升公司的招聘效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公司简历筛选对学历有要求的原因,因为实在是“供大于求”。
要是有840万个岗位,84万个应届毕业生,看这些公司还敢挑学历不?能招到人就不错的了。
当然供大于求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之一,确实有些岗位也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可能有点扎心,但是事实就是同样的专业,清北的学生确实要优异。
找工作学历歧视的背后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争夺。
先说说我带的两个实习生,很有意思。
2018年,我们公司进来了两个人新人,曼宁和晓萍。曼宁是德国留学归来,晓燕是我们本地的一个211研究生毕业。
晓萍做事很勤快,对待同事也很礼貌,基本交给她的任务都能很快的完成。而且很多时候她自己都会主动的往下多做一些,说实话她来了以后,我确实减轻了一点工作量。
曼宁做事有点拖沓,但是鉴于是刚毕业的学生,我也没有多严苛。但是后来她有一点让我很受不了,就是她无论做什么,都要问好几遍,明明刚教给她没多久的,还是一直问,很多时候让我感觉事情让她做还不如我自己做。
没想到偶然我跟其他同事聊天,他们也有同样的感觉,甚至有的同事说,原来留学回来的也就这样。
同样是高学历,为什么进入职场后就没那么有光环了?
因为我们的学生思维是公不公平,但是职场思维是利益交换。
晓萍帮我分担了工作,我用心教她,这是一个等价的交换,我们之间关系是对等的,这跟她哪个学校的没有关系。
曼宁我用心教她,她不但没能帮上忙,还让我觉得更累了,这交换是不等价的,这也跟她的学校没有关系,甚至我们还会说,名牌大学毕业的也不过如此。
当学历失去敲门砖这个最大的作用以后,它的价值其实是逐渐降低的,因为只要进了公司,那么大家就各凭本事了,学历换不来任何对他人有利的利益。
我的个人见解是40岁以后的职场员工,他并不需要优先提升自己的学历。
职场老员工的优势是在接近二十年的职场生涯中,积累的职场经验,人脉;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全面性;全局意识等等一系列职场经历打磨出来的能力。
很少有人会问四十岁以后跳槽的人,你的学历是什么?更多是从职业经历等方面提问。
但是对于初入职场或者较为年轻的在职员工。
学历提升确实职业生涯向上重要的一环,同等条件下优先能得到提拔的,学历高的几率会更高一些。
在我们公司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最近几年要成为经理,必须是本科学历。要成为部长,必须是研究生学历或者同等学历以上。所以,很多经理都在业余时间报了MBA来提升自己的学历。
大家怎么看待学历高低对工作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