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曝出厦门国际银行“新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一事引起热议。24日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发文回应称:经核实,员工杨某反映的中关村支行营业部某领导及该支行个别员工在私下聚餐中,确系存在因酒后失态而对杨某做出言语及行为失当等举动。决定对该领导董某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扣罚二个季度绩效工资;对支行负责人罗某给予警告处分,扣罚一个季度绩效工资。(澎湃新闻)
荤腥粘稠的职场,流淌的一半是“油”,一半是酒。这是中年油腻男的主场,是滑头人精的战场。在其间,“酒”扮演了神奇的角色,其既是润滑剂,也是大杀器。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交心,无酒不成事。这是国人根深蒂固的信仰,这是人际社交惯用的手段。喝着喝着,话就多了;多喝几次,关系就近了……在功利主义者看来,“酒”简直就是魔法饮料。一方面,它是一种献媚表忠的道具,所谓“都在酒里”,喝得越多、越痛苦,越能表示自己对领导的一片丹心;另一方面,“酒”也是敲门砖、是“试金石”,企业高层用之来划定远近亲疏,用之来组建团团伙伙。
有人用酒虐人,有人用酒自虐。虐来虐去,这是驭人之术,这是处世之道!所有的一切透着隐隐的病态,但还是被视作无上法则。聚餐时,新员工杨某居然没喝“A角”敬的酒。 如此一幕,于在场同僚看来,想必惊掉下巴。随后,杨某的直管领导出头,对杨某好一顿打骂招呼——无比戏剧化,又无比真实,这就是现实版的职场啊:基层员工“不识抬举”冒犯了高层,必然会有中层领导出面“教做人”。打耳光,对下是敲打立威,对上则是献媚讨好。
酒过三巡,酒后无德。半醉半醒之间,牛鬼蛇神出没其间。借着酒劲撒泼,又或是佯装喝醉耍赖,这同样是交际局的保留项目了。微妙时段,上下其手揩油骚扰者有之,动粗撒野出言不逊动手伤人者有之。扇耳光打杨某的支行小领导,明显是个中高手。有多少饭局罪恶,最终以一句“喝醉了”轻描淡写带过。而这次意想不到的是,深感屈辱的杨某发帖控诉,最终事情败露,一众丑角的丑态,在公共视野内暴露无遗。
酒水流过职场,碾压了所有的尊严。那些惯于用酒谋事、以酒论人的职场老鸟,早已深中酒精之毒而不自知。曾经的受害者变成施害者,酒桌上的职场,周而复始着虚无的循环。可怜可恶,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