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新乡市委门户网站

  • 新乡日报社承办

  • 注册

  • 登陆

  • 设为首页

首页 > 职场 > 正文

作者| Rosy

来源| Rosy进化论(欢迎关注)

 

 

要说近期最火的综艺节目,非湖南电视台的《乘风破浪的姐姐》莫属。

平心而论,30位30+的小姐姐,来自演艺圈不同咖位,为了一个女团梦,一起为梦想窒息的拼劲还是蛮吸引我这种心中依然火花四射的女性观众。

不过随着节目的热播,几乎每周都有一位个性突出的姐姐被骂上热搜。先是能毁掉1万个丁当的团队破坏者黄圣依,后有被嘲「妈味」太浓的伊能静,接着是缺乏共情、过于好胜的蓝盈莹。哎,姐姐好难。

阔太黄小姐强势出道,搅乱《艾瑞巴蒂》组的事情,鉴于很多文章已经从组织领导的层面进行分析,这里就不再复盘了。

倒是伊能静被群嘲的「妈味」,到底是什么味,为什么放在团队里这么不招人待见,今天,想和小伙伴拿出来聊一聊。毕竟,谁不想在职场上做个受欢迎的高人气小姐姐呢?

 

 

其实,相比于油腻粗暴、带有施压性质的爹味,「妈味」要柔软也要复杂一些。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妈妈,「妈味」队友的初心大多是从善的,但是妈味太浓,就会导致出现我们熟悉的以下声音:

“你这孩子懂什么呀”

“我都是为你好’

“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怎么不省点心啊?”

听起来,多少有点头皮发麻呢。

放到团队里,“各人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固然令人不喜,但这样热心又絮叨的前辈,也多半会让后辈觉得窒息。典型的让人不舒服的地方估计有:

 

 

前辈们有自己的历练和经验,就像伊能静喜欢拿自己曾经与多位知名制作人,如罗大佑,周杰伦合作过来说事,这是后辈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资历,不需要刻意炫耀,自会得到大家的尊敬。反而刻意挂在嘴上,倚老卖老,一副语重心长、过来人口吻教导后辈:你们走过的路还没有我吃过的盐多,年轻人不一定买账。

毕竟经验会过时,而环境持续在变,年轻人的优势在于对新事物的觉知,正因为不拘泥于已有的知识框架,才能绘制出比前人更创新、更精彩的图画。后浪汹涌澎湃,谁愿意被前浪的三言两语束手束脚呢?

 

 

很多前辈本着老母亲的心态,觉得从自己的经验判断出发,新人们应该要怎么样。但,这其实和家庭教育类似,越是给孩子设置条条框框,强迫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却越是容易招致反感,把孩子推得越远。

最近读了一些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里面有不少这样的案例。

父母都是高知分子,因此对孩子管教严格,恨不得拿出做定量实验的严谨劲儿,一丝不差的复制优秀的下一代,可事与愿违,往往父母强势,孩子却懦弱,反而那些不刻意给孩子设置标准,看似“放任不管”的父母,却在一步步引导中塑造出孩子们主动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别有成效。

我自己的感觉也大致如此,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与其指手画脚,不如让年轻人自己下水扑腾试试。

 

 

国外有句俚语叫:Happy wife,Happy life。妻子,同时也是母亲的这一角色,对于一个家庭尤为珍贵。

我们感激母亲的付出,但生活里那种把自我付出常常挂在嘴边、自怜自爱的母亲,常常让被动接受关爱的孩子们疲惫不堪。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妈妈强迫孩子喝热牛奶的一幕,多少人看的不寒而栗。

大爱不言,付出是一种自我选择,而不是自我绑架和救赎,并以此来制造别人的愧疚感。职场里,所谓前辈对后辈的关照,更不该脱离这个基本原则。

 

 

回想当初, 伊能静的「妈味」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群嘲的。在节目刚播出的时候,她悉心教导2位队员的画面,很多人还不禁被圈粉,认为这才是姐姐风范。

直到她在节目后的访谈里大吐苦水,一副恨铁不成钢,倾诉自己如何身心俱疲,队友如何不给力拖后腿,甩锅+Diss他人,才招致一面倒的差评,忍不住让我们联想起生活里,被自家那个一边付出一边抱怨的老母亲支配的恐惧。人设翻车也就不足怪了。

那么,如何避免好心办坏事,成为人人避而不及的「妈味」队友呢?我的建议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一套标准,当别人做事的行为标准和自己有所差异确实会产生一丝难受。

 

 

我有位朋友之前在咨询公司工作,对PPT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换了工作之后,发现新环境里的同事对PPT大都不追求精细。

一开始她自是不适应,觉得怎么能这样呢,一点不职业。后来发现这并不影响工作大局,新公司追求的是「唯快不破」,便也渐渐释然。

或许,世界越大,就会越发现自己的渺小和看事情角度的局限。人什么时候变老,我觉得就是从抗拒接受新事物,新标准,死命守住自己的那点有限认知开始。

所以,想要保持鲜活、跟上节奏,一个很重要的举动,就是多反思:我一定是正确的么?

 

 

2、 看见别人的真实需求

「你觉得」和「我觉得」,本质上是在不同的话语体系里,表达着我们对不同需求的渴望。没有同理心、自以为是的打压别人的渴望,其实是一种极为愚钝的做法。

就像一个人明明口渴的不行,她想喝水,你却非得塞给人硬巴巴的饼干,还打着关爱的旗号强迫人吃下去,怎么可能招人喜欢呢?

 

 

3、 把握尺寸,尊重对方感受;

新人们初来乍到,肯定希望得到前辈们的关照,但是作为前辈,尺寸的拿捏很重要。

看何炅主持的综艺节目,几乎不难发现艺人们对何老师都十分的尊敬和爱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何老师会很暖心的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精确到位又不会过犹不及,所以才会出现每逢何老师生日,大半个娱乐圈送祝福的壮观。这种为人之道,不管是职场还是生活,都是值得好好学习的。

事实上,如果后辈们真有想请教的问题,让他们自己主动表达,而不是靠着热心前辈们叨逼叨的轰炸盘问,效果也会好的多。

 

 

前段时间我带新人M,遇到的一个状况就是,明明和她交代了工作要点,比如月末之前的应付账款回收很重要,可M就是恍若未闻。直到月底没完成,才找我哭唧唧。

如果换做以前的我,大概率是要奉上一句不客气的训斥:早说过的事情,干嘛去了?颇有点家长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在里。但现在,我会更加明白当事人的感受,意识到这种话说出来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扎的新人们更难受,何必呢?

让年轻人自己选择、碰壁后学会成长和承受后果,不指责不抱怨,安慰并帮忙寻找解决之道,可能会是更受欢迎的前辈吧。

 

 

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难做到的就是——学会闭嘴。

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有时【不说】,是一件比【说】更难办到的事情。

与事前给出方案相比,事后评论、搞马后炮要容易得多,可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口嗨欲,不在别人不感兴趣不愿意听的话题上纠缠过多,也不在无需争执的地方大放厥词。

我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也是在进入职场三四年,稍微有点眼力劲之后才懂得。

 

 

印象里还记得这样一件事:有次聚会上,谈到某个话题,同事A介绍说,另一个同事B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可以请教下你呀。但奇怪的是坐在一旁的B却不接茬,我当时并没反应过来,还傻傻的应和了几声,一看对方脸色不对,于是果断选择闭嘴。

我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后来B却私信问了我好多关于这个话题的细节,我才隐约明白不是人家对此话题不感兴趣,或许只是对方不喜欢在公开场合去讨论这件事。

如果我硬拉着B在聚会上大聊特聊,即使是本着一颗为对方好,希望帮助到对方的热忱之心,多半也会不讨好。俗话说,钱得花在刀刃上,传授经验也一样,劲儿得用到位,看准需要再下手,可能才会事半功倍吧。

 

 

以上,是我的一点小经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在职场上顺利的乘风破浪呀~

作者:Rosy学姐,头条号:R学姐,公众号:【Rosy进化论】,国内Top3高校毕业,500强企业在职,爱分享职场升级打怪技巧,也爱聊美丽人生。欢迎来撩~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的新闻

关于新乡网 - 联系方式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Xinxiang Newspaperi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乡日报社 版权所有 豫ICP备05023767号-1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电话: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站长统计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 举报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3)3833712 举报信箱:251077185@qq.com 邮编: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