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起点,一个中年妇女的自我激励
去年夏天,我参加了职场定位训练营,一不留神还被评为优秀学员。同年我还完成了ICF教练认证,这些都貌似给我平淡无常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一丝波澜。
不安于现状这个词说的非常贴切,我确实一直在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在之前的公司十年期间,我或主动或被动的多次转岗,终于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领域,人才发展和培训。即便工作环境优越公司文化一流,我心中还是隐隐有些不甘心,一个中年妇女还能有别的可能性吗?
之前有一位人才发展专家的名言我特别喜欢,"Up is not the only way"(上升不是职业发展的唯一通道)。在职场定位训练营的学习也让我再次梳理和明晰了自己对于职业发展最核心的诉求,原来是专业精进,成就感和自由。这三个诉求仿佛给我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心里一直蠢蠢欲动的到底是什么。
那一刻,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工作,工作是拿我有的,换我要的。
满腔热情,却收到来自不确定性的当头一棒
蠢蠢欲动还不够,我开始有计划的做准备,去年10月我拿到了ICF教练认证,11月我开始和几家机构谈合作并入驻他们的平台,12月份我注册了一家公司,还签下了第一份合同。这些都在积累我内心的信心和勇气指数,让我觉得似乎我准备好了。
于是,在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我带着亲同事们送的离别礼物和真诚祝福彻底回家了,准备开始一个自由职业者的探险之旅。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我真是天真啊,因为我一点都没有意识到有一个巨大的风浪在路上。
从大年初一开始,疫情带来的各种影响开始一波一波的释放,我也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前途担忧起来。果然,二月安排好的工作全都被无限期推迟了。当其他人开始陆陆续续在家复工,我却变成了一个围着厨房和孩子转的家庭妇女。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来自不确定性的当头一棒。
我以为的"准备好了"只在理论中存在
疫情之下,网课开始爆发式增长,这也让我打开了之前从未设想过的一个方向。当合作机构在春节后开始做公益读书营招聘助教,我毫不犹豫报名了,虽然当时心中十分忐忑。现在回想,那两个公益读书营的项目带给我的决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机会,更让我重新拿回了信心。
紧接着,我开始接触面向企业的在线学习项目。三月中旬,合作机构的项目经理说要我做个自我介绍,要把几个顾问的资料汇总统一发给客户。微信群里的顾问动作都很快,不一会都纷纷交稿。我打开其他顾问的资料,感觉我之前认为的"准备好了"瞬间崩塌,就像一个业余爱好者突然碰到了国家队。我瞪着一页纸的ppt模板半个小时,没写出一句话,不知道从何下笔。
那一刻,我觉得"准备好了"是个伪命题,只能在理论中存在。现实中,真正的准备更像奥特曼一边打怪一边升级。
路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就这样,我一阵自信一阵自卑,跌跌撞撞地走了三个多月。期间体会过希望,兴奋,抓狂,凌乱等等各种情绪,但唯独没有后悔。
第一次带领100多人的共修营项目;
第一次参与面向企业的线上学习项目;
第一次设计线上读书打卡项目;
第一次做线上分享直播;
第一次做销售去卖自己的产品......
所有这些第一次经历时都有些手忙脚乱,然而它们也都浇灌了我的信心和勇气,谁不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所有这些第一次都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那是一种现在原地看不到的风景。
我开始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客户;
我开始思考商业模式这种以前觉得虚空的话题;
我开始收到来自陌生人的鼓励和认可;
这些进展仿佛都是迈出第一步以后,渐渐清晰出的第二步和第三步。
鼓起勇气把这些经历写出来希望对正在考虑转型的人一些帮助,另外有三件事情是决定转型前必须要提前考虑的。
我曾经有一个教练的客户,从外企转型去做学前儿童教育,起因是她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年龄也也觉得自己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然而,当她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她才发现有兴趣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用户和作为经营者的视角也是完全不同的。最终她的转型也不得不草草收场,还为此赔了不少钱。
转型是一个比换工作跳槽更大的工作变动,涉及到的变动因素更多更复杂,需要对目标行业和市场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尝试把自己的想法用商业规划画布的方式梳理和总结出来。
如我前面的故事所讲,转型意味着需要从一个相对熟悉的领域转换到一个全新的跑道,期间一定很多可以迁移的能力,也一定有很多部分需要清零从新开始,比如行业经验和口碑。作为一个新领域刚起步的素人小白,一定会经历努力证明自己和寻求别人认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能力当然重要,过硬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越是能放下身段从基础的事情做起,越容易打开局面。
这次疫情让很多线下企业经历了巨大的财务考验,甚至有很多知名企业也声称现金流压力巨大。而对于一个打算转型的个人来说,即便没有疫情,现金流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要素。在一个全新的行业积累作品,人气都需要时间,而有了作品和人气再转化为收入更需要时间。这个过程中,越是现金流准备充足的人越容易坚持下来。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就是这个道理。
对我来说,转型还在过渡期,离成功案例还有很远的距离,我相信前面一定会遇到更大的未知,相信我会有更多次手忙脚乱,自信和自卑的波动也会一直伴随着我,但那又怎样?我相信不管到什么年纪,依然有选择的权利。因为路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