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家人,尤其是小辈的朋友们,今天讲一讲职场。如果大家看书的话会发现职场有不同的讲法,但我今天讲一个不同的角度:一个职场是如何构成的。
例如演戏总是要有一个地方的,如果把职场看作是一个演戏的地方,可能是办公室、工厂车间或者是创业园区,像个舞台似的,地方是不同的,往往说一个地方就能大概知道工作是什么类型的。比如在园区里工作,如果是在北京上地信息园,那大概是个科技公司;如果在CBD的财富大厦,可能是现代服务业或者运营管理;如果是在亦庄开发区,可能是一个先进制造业公司,基本上和产品管理有关;如果是在盐城大数据园区,大概是做电商或者是做数据管理工作的,也可能与数据存储有关;但如果是在上海的大数据园区像市北高新区,那可能是做关于数据内容工作的。不同的地方含量是不同的,春节的时候我给家里小朋友们讲,将来读书或是找工作,城市都比专业重要。在一个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城市代表着价值链的端次,实际上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端次,同样是在一个公司里工作,大丰或者盐城的写字楼,与南京写字楼或者上海写字楼甚至纽约写字楼相比,都是写字楼但租金差别就很大,薪资差别也很大。这是第一点:职场的构成一定会有个空间,有空间特点。
美国有一个公司,大概一百亿美元的市值,但这公司只有三十四个人,因为公司在硅谷。所以如果有公司营收或市值很高,但是公司的人比较少,这个公司的技术含量就很高;如果一个公司有十八万人,也是一百亿的营收,那这个公司可能是个非常传统的行当,每个人的工资是不高,只是看起来体量非常大,所以在职场的时候还要考虑规模的大小,这个规模不仅是基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体量,同时还要从技术意义上考虑,从虚拟意义上考量,可能是网络流量很大、市值很高,或是产能很强。
比如一般的物流公司是有汽车、有仓储物流的,我投资的一个叫安能物流的公司是全国很大的专做远距离小包快送的公司,安能有大量的仓储、大量的运输针对大量的货物递送,但公司本身没有运输车,没有一辆车属于公司,也没有自己的仓位,都是通过平台把车队、仓储设备、货物连接起来,同样在物流企业里面,安能不是传统的企业,是通过信息平台的方式把环节连接起来,再进一步通过数据智能来提高对接、匹配和服务的水平。公司不需要那么多司机,也不需要那么多仓库保管员,主要的员工负责经营、管理、推广、市场管理,因为后台要用信息和数据技术连接起来,所以还有一些是技术人员,营运和技术是安能的核心部门。算上拿车来加盟、拿仓储式空间来加盟、拿着货物货源来加盟的,在全国有将近四万家企业的加盟,传统的体量往往是考虑拥有多少资产,而现在一个大规模的体量资产是有限的。就像淘宝、天猫或京东的平台有那么多的网店,但这些网店本身都不是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实际上阿里巴巴、京东是为网店提供从金融到数据到软件的各种各样的平台服务,网店的货物本身都是店主的,体量实际上是有关于信息和数据的,所以京东现在名叫京东数科,是数据科技公司,最核心的部分是应用数据,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看体量的时候不能只用传统的目光,新时代的体量和数据、信息化、数字化掌控设施的关联非常大。
春节给小辈们讲课的时候我特别强调,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将来要去考大学,如果没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方向,我建议本科一定要学好数学,将来的发展空间、拓展空间就很大,将来一切的业务、一切的工作,都是基于数据和数据科技,这是职场的底层逻辑,将来的职场要科学化、数据化,它的核心不会再是那种有多少房子有多少地,或者工人用的特别多的传统土豪时代。当然这些数据依然还有参考意义,但不能简单地用多少来比了,或者说同样是用人,如何用人是不一样的。用三四千人才挣一百亿和用三四个人挣一百亿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级的,但如果身在三四个人挣一百个亿的公司,那肯定是特别优秀的人才,所以这次我要讲的职场中间的第二个概念就是体量。
第三点,职场中有层级,英文叫 ”Hierarchy”,公司是一个有等级的地方,只要是一个组织,就一定会有层级。比如在家里袁宏和我同辈,但是袁仲华、小三、平平都是我的下一辈,将来你们的孩子就相当于是我的孙辈了,再生个孩子那我就成太公了,像毛毛的孩子就要叫我太公,我们之间是有级别的。过去说人不在大小胜在辈上,我大哥的孩子袁仲南,虽然年纪比我大,但见了我就要叫小叔小伯,我从小就已经习惯了,这就是辈分。一个组织里面有层级之分,我们家庭也是一个组织,家庭组织也是有上下层级的,但在一个公司里层级就更明确。比如划分工资的时候一定会有分级,我自己的零点公司分七级,也有的公司有十级,过去公务员行政干部能够分十六到十七级,其实公司越大层级划分越多。在公司里分了级别以后,那上层和下层如何管?公司里会有报告线,虽然可能是十级的人,第一级不代表就一定能管得到,因为可能不在那条报告线上。比如公司里的CTO负责很多高级技术经理,高级技术经理负责技术经理,技术经理负责工程师,工程师负责助理工程师或者是技师、数据处理员,如果是刚刚进来的见习技术人员,和CTO之间隔着好几个级别。所以横向分不同的报告线,纵向分不同的级别。
原则上来说,到一个公司里会从不同的级别一层一层地爬上去,而当代的很多基于技术、IT数据的公司气氛很独特,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互联网公司的人。还有的公司是传统类型的公司,特点就是官大一级压死人,高一级有绝对权威,服装、互相的称呼都非常严格,而互联网公司可能就比较讲究扁平化,级别和级别之间没有那么远的关系。例如发了一个邮件,吩咐一件事儿,如果对这个事有不同的想法,那可以发邮件回说这个事应该这么改比较好,那大家都觉得是没问题的,可以一起多商量。甚至去和高三级的领导说一个情况,可能会回复说“虽然不应该直接向我报告,但提的意见很有启发,我建议这个事儿回头给经理说一下,一起再开个会讨论一下”,也不会觉得这是越级,工作方式会比较扁平化。不像传统企业的总裁、副总裁、副总,对新人来说都是职位非常高的领导,副总管着部门领导,部门领导管主管,主管再管到新人,层级非常严格,根本就不能跳过级别往上说事,事儿都是一层一级往下说的。所以扁平化的领导、单位的互动、沟通、探讨的民主气氛就会更浓,大家去选择工作的时候要考虑一下更愿意选择像网络企业、游戏公司或者是开发企业公司工作,可能整个公司就是一个开发团队,团队里再分几个小组,组和组之间各自独立,但有的时候也会互相沟通撞击一下、头脑风暴一下。很多这样的公司同事之间没有谁把谁当作是一个多大的官儿,而如果到国有企业,虽然也是个企业但是感觉肯定就不一样,到了机关里更是这样,过去我也曾在国家机关工作,相当于主任科员这一级,但是如果随便对副处长说的话发表不同意见,别人会觉得这个人好怪。而我恰恰是一个总想发表自己意见的人,我不仅想对副处长发表一下意见,我还想对处长、对市长发表意见,虽然是我的领导,但说的话不对,我觉得自己没错,但是犯忌了,因为那种场合特别是机关里是比较讲究等级森严的。所以职场里是有不同流派的,不同的组织文化形态是不同的,你面对很重要的选择是我要去职场的什么地方。
有人给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但如果连职场是什么都不懂那如何规划呀?同样是职场,有在不同空间里的、有不同体量的、大小不同的、虚拟还是实体,都是不一样的,还有不同层级的文化,有的单位是森严的,有的单位比较宽松。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喜欢森严的,有的人会觉得不用总和我讨论总让我发表意见,我没意见也没想法,领导定了让我做就行了,可能就喜欢领导给个命令要求然后屁颠屁颠去做的。这就说明如果要规划到底去哪工作,就得清楚职场的差别。到一个单位去实习,就需要了解是什么性质的职场,每一个要素都应该留心去发现。
如果去一个拍电影或是拍戏的现场,导演、副导演、导演助理、现场剧务也是有级别的,每一个工作都是有自己的级别的,连演电影的时候都有主角、B角,还有普通演员、群众演员,演员之间也是有级别的,也有这样身份的高低,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点:角色。你到公司之后想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期许和要求,比如有人刚进职场时在中间扮演的是个技术人员的角色,一般来说搞技术的人都不爱说话、内向,吭哧吭哧搞开发搞实验,有的时候说话不合适也不计较。另外技术人员也不擅长搞人脉,如果不向技术人员打招呼,那他们也不会主动打招呼。搞技术的通常比较轴,也比较单纯,有些话听上去不太中耳,但其实也没有什么恶意。把一个活交给技术人员,大概明白了就会说声什么时候交上去,甚至在家里面宅着就吭哧吭哧干起来。就像最近疫情期间我们公司的技术人员春节初六初七都上班了,那个时候其他的岗位都没上班,把原来的那个研发任务都提前了,也都没问题。所以疫情期间其他人都减一点薪资了,但最后技术人员是不变的,而且还有奖金,因为的确工作量都挺大的。
很多大学生上完大学不管学什么专业都不会什么技能,有人说至少可以做销售,销售只要死皮赖脸地卖东西就行。但实际上销售是另外一个专业,销售这个角色多么厉害,卖东西的人得对所卖的东西非常了解,不仅了解还能找出不同卖点适合的不同对象。不但需要懂卖的东西同时还要懂卖东西的对象,这两个东西要整合的很好。真正要卖东西就一定要非常懂如何卖,卖东西是什么概念?对这个东西了解,而且觉得自己卖的东西就是好东西。同时不仅要知道想卖的东西,而且要知道买东西的人的特点是什么?找到他们的路径是什么?要很清楚才能做销售。如果卖的东西也了解,对象也了解,就要“死乞白赖”,脸皮厚的能开坦克才行,像我公司里销售部门的一个小女孩,姓王,是专门给领导卖我们的服务的。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生,从二十三四岁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在我们公司工作,学历也不算好,大概算上大专本科。而且也不是特别有名的学校。但是只要和她见过一面的老师、领导对她印象都非常深刻,她介绍产品的时候活灵活现,领导一皱着眉头就知道对其中哪一点可能不是很明白,或者不是很欣赏,立马就能顺着把这一点介绍的特别清楚,基本上打过交道的领导都能成为顾客。回头人家领导也和我说你们这个小王不错,我觉得你们应该特别重视培养。销售也是一个专业,把这个视为一个角色,能做这种角色的人是要有长处的。
有的人可能非常擅长内部协调,比如我们小辈里有人做HR人力资源,老板定了要开十个人,结果你想我把人开除了得罪多少人?最好老板做了决定开,老板说完之后我帮他办手续就行了。怎么可能呢?老板聘你来当人力资源给你开工资是做什么的?要思考如何做思想工作才让人家觉得离开公司比待在公司更好,也需要沟通得特别到位。或者有一些在公司里不怎么上进消极怠工的人,那需要如何沟通,比如这个月绩效扣了三个月,希望以后要怎么样做工作之类的。或者有些人工作做的不错,但牢骚特别多,有些人虽然不发这个牢骚,但干了一段时间以后,总有波动想着是不是要跳槽换个单位。人力资源需要面对的情况特别复杂,需要掌握动态,还要去做思想工作。有的场合该说狠话,有的场合该说软话,软硬结合、软硬皆施。没有一个人力资源的老师会讲这些,人力资源老师只会讲什么叫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五大特征、十大意义是什么,人力资源的特征定义是什么,最重要的规则是什么。实际上他自己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他正儿八经干得好也不在那地方给讲课了。就像讲了一百遍如何杀猪的人从来没有杀过猪,真正杀猪的屠夫从来没有上过课。每一个角色中真正的那一套做法,实际上不是课上的,是需要实践的。
为什么特别鼓励大家去实习?很多大学都有新闻传播专业,讲了好多概论理论、要求、规则、创新技术,也讲什么新闻大数据、舆论大数据,也讲先进的自动拍摄技术、特效,新闻传播学院不讲主持人是怎么做的,如何主持,主持的技巧是什么,也不讲采访是怎么做的,采访的技巧是什么,最佳采访和最差采访的区别在哪,也不讲编辑技术是怎样的。都在讲概念特征意义,那些所谓的规则,但是从来不讲怎么做到最佳。就像去演戏讲了一堆关于演戏的理论,但从来不示范这个活该怎么干。这就是我说的职场的角色,不管是做好技术角色、销售角色、人力资源,还是财务角色,实际上需要做好每一项工作。
第五个要素是讲职场中的协调规则。其实我前面说了这么多,但真正的职场不是一模一样存在的。一个公司或者组织里有那么多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组织化,你也可以叫”networking ”,如同一个蜘蛛网,有横有竖,纵横交错,横着分很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级别,从上到下成条条,中间每个都能成块块,这样一个整体组织就能运转起来。作为身在其中的任何一个角色,无论是大角色还是小角色,作为职场中间的一个人,一个节点,生在任何一点上都是有上下左右的。上,可能是直接主管领导,下,可能是直管下属。左和右,是靠最近的同事,如果是研发中心,那就和其他的技术部门靠的比较近,和产品部门靠的也比较近。但与另外有一些部门比如销售部门会稍微远一点,如果是人力资源部门,和领导会靠的近一点,另外又会和各个部门的主管靠得很近,因为每个部门都要用人。不管资历多深,任何一个人在一个点上就是一个纵横交错、前后左右的位置。
那如何对待自己的上级,如何对待自己的下级,如何对待自己的平级,又如何对待兄弟部门呢?其实对上级来说听话就行了,我觉得上级的话百分之六七十都要听,我记得刘强东经常说我是聘你来干活的,不是聘你来教育我的。正常的话上级的责任也比较大,资源也比较多,一个上级之所以成为上级,当然不排除某个上级在某一个方面比你水平低一点,但综合地讲,组织的上级至少智力、见识或是经验多一点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百分之六七十,上级说了咱们就听。上级要对你提了一个要求,但其中有些东西不是很明白或者对其他东西有些疑问,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要问清楚再去做,不是简单地说领导这样做也不敢问,稀里糊涂的。问清楚再做就省了很多的时间,所以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把问题问清楚。这就是第一点,对于领导的话执行百分之六七十,在正式执行之前有疑问要问清楚,在犯错误之前问清楚比做到中间犯错误成本要低,而且把问题问清楚事情办好之后,领导会很赏识。
很多人做事的时候只管做,做完之后就拉倒,我希望小辈们要成为一个有心的执行者和有心的下属。比如执行过程很顺利,当有了一些经验,思考应该如何做最好;领导当初要说得更清楚或者是弄一个好的标杆参照,这个活就干得更好了。或者有一个东西大家都没办法,领导也没办法,就是有个“bug”,如果能找出来总结经验教训,有一个复盘的概念,反思一下再书面化提炼出来,在工作的例会上或是给领导汇报的时候说一说,反思不仅对自己有帮助,对其他的同事有帮助,对领导也会有帮助。对领导做到这三个层次:第一,百分之六七十就是执行,执行是个主流面;第二,有问题就要问,这是百分之二三十;剩下有百分之十的工作用来做好反思和反馈上。
对下属第一讲目标讲要求要清楚,不要太模糊,万一别人琢磨不清到底说了什么。通常叫三先蹚:规矩先定,目标先说,奖惩先告诉大家,先定这些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明白的领导。一个事情到底怎么做尽管说的很清楚,但还是要率先示范一下,这叫赋能,还要多多鼓励。年轻一代的同事就算是有挺多毛病,如果有50%是错误,50%干的还可以,还是要多肯定的,鼓励和肯定要占百分之六七十;如果60%-70%是错误,30%是成绩,给的肯定至少占50%;如果只有10%的成绩,那鼓励和肯定要占30%;如果是70%-80%的成绩,鼓励和肯定基本上达到了90%;如果是90%的成绩,基本上要给百分之百的肯定。所以要多用鼓励的口吻说一些要改进的地方,以前批评员工会说类似于干这个活儿,你们那个脑子里面都是什么玩意儿的话,但这种话其实挺伤人的。所以对待下属的时候,哪怕是带一个学生社团,都要礼貌,要用“可不可以样做”“这样的事情如果做到,这样是不是就更好了”的口吻。还有要对事不对人,“你这个脑子怎么和猪一样?”这个叫对人格的攻击,要就事论事,不要攻击人格,这是如何对待下属的要求,平时来讲当个小领导对下属要关心要勤奋点。
谈到左右,要特别强调第一点是不管是左还是右,都是有分工的,有的人自己活没干好,还忙着要关心其他人或者事,不拿手电筒照照自己总是拿手电筒照其他人找茬,这是不对的。负责任首先是尽本分,有分工就要尽好自己的本分,在尽本分的前提下再做别的事。经常在单位里会碰到有一些工作谁都不想管互相推脱的时候,我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小朋友首先多管一点,为什么?站在更高的领导角度会特别欣赏负责任的人,反正也年轻多做一点事也不会累死的,能力也会更好,最重要的是管了就会拥有社会债权,其他人都觉得这人从来不计较这些事。如果得了好处了,同样可以多给人家一点,这个时候尽量应该先给其他人,单位里考核计算很多时候都是一目了然的。非要去争的话别人就会觉得这人心里阴阴的。但如果让给其他人,至少别人觉得这个人得到利益的时候能够先考虑他人,这都是在一个职场的范围内被器重或是能够担当更重要责任的很重要的前提。
最后,我就关于职场的话题做一点总结。职场作为一个舞台,和校园里的学生生活相似度不超过5%。正常情况下职场的那套与学校里课本上的东西基本是不一样的,当然学校里也有一样东西对职场有价值,就是学校里的内容会变成一个教科书,一五一十地非常清楚,如果在职场里能够把工作反思总结也一五一十地理成一个系统化、书面化的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能把事情说出一二三四五六的人,本身就会在职场中间处在主导地位。绝大部分人是和狗熊掰苞米一样干一点算一点,做过了什么都不往心里去,所以大部分人在职场上也不过是一个体面的群众,没指望升职或是担当很重要的岗位成为骨干。学校的那一套原则其实是一套技能,这一点是可取的。
除了这点,职场上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同样两个单位老板和员工关系也是不一样的,老板的人格特点可能不同,行业可能也不同,所以职场差异是挺大的。第二是职场的动态度很高,每个行业的发展速度都不一样,新的知识、新的竞争、新的市场需求的挑战都不一样。例如这次新冠肺炎,之前好多的公司刚刚制定好年度计划,现在谁都不在公司干活,月月还要付工资。有38%的中小型企业账上的现金只够付一个月加12天的工资,如果还不开张,到现在为止,中小企业里38%的企业就可以关门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是职场上需要面对的,因为公司分分钟就会挂掉。以前每年新开的餐厅是六百万家,每年开六百万家关六百万家,做生意、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市场瞬息万变,职场也瞬息万变,职场的变化——知识、人员、观念的流动是一个高度动态的场合,不像教科书是好多年没变的,那不是真实的社会。
我认为从中学开始就要关注职场,我们家这么多亲戚做的工作都不一样,小辈们都知道我们的工作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平时微信上会问我们在干什么吗?我觉得非常值得你们关心,包括看我们的公众号,看我们写的内容,其实有不少的大学生加了我的微信聊聊读书总结,隔三差五地就提一个问题聊聊天,与我没有什么关系的社会上的陌生人都觉得有问题要问我,小辈里和我聊的就很少。就像现在给大家讲核心课,至少有三十个年轻人,我讲的每一课都让我拿给他们看,他们再去组织别的课程群系统地学习,这就代表他们非常关注职场的动向,而不只是关注今年考分多少,因为考分多少并不能指明方向,关注职场之后才知道。比如新冠肺炎里的病毒就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东西,假定有了要成为病毒学家的方向,就会有往后一系列的想法,包括平时看的课外书、想结识的人、网上搜集的信息知识点,就和另外一个想做伟大律师的或是另外一个想做作家的的关注点会有很大的区别,自然而然地会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方向,思考如何造就自己,如何增加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一旦定了这样的一个方向,尽管只是一个高二或是高三的学生,为自己准备的知识绝大部分不是来源于教科书的,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内容和教科书没有什么关系,中学教科书的东西太基础了,大学也一样,甚至到硕士、博士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94%-95%需要的知识和学校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所以大家要关注职场的知识,关注职场的场景,结识职场的人脉,提早去摸索、琢磨将来自己的的方向、定位和角色。
上大学挑选的学校和专业不应该由父母和其他人来选,大学里去实习也不应该是被其他人逼着去,找工作时也不应该是父母找个人安排一个工作或是考公务员,哪有什么被安排,都应该是自己要去追求的。这是改变自己的方向感,改变自己的动力,职场是定位的目标。要知道到底想要什么,在职场中会有成就感,如果做成不仅有成就感,因为这个东西是喜欢做的,所以虽然投入多、活干的多一点累一点,还有幸福感。人就是这样的,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就算是整天干活、做菜伺候人也是幸福的,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互相都不爽。工作也一样,一个工作不是整天打瞌睡、觉得工作时间很长、没有成就感天天应付着的,特别喜欢做就多做一些,哪怕还要加班加点也觉得enjoy,很开心。希望我们的小辈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享受乐趣和幸福以外,也能拥有只属于自己的职场成就和职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