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毕业,拿着在电视台实习一个月的履历进了十个人的广告公司。在我去之前,广告公司差点倒闭,母婴论坛部门因为发不出工资被实习生搬走了电脑。然后绝处逢生得到了投资,就这么活了下来,接着我就去了。
在广告公司一年是自我驱动的一年,没有前辈,没有导师,没有案例,一切都靠自己摸索。白天上班写策划,晚上熬夜学策划,第二天再拿第一天的笔记去用。因为涉及到很多行业,所以我就去学了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知识。《麦肯锡方法》就是这个时候看的,通过参考麦肯锡建立解决方案的流程,我写策划案的速度越来越快。
看书之前,我写策划案的流程是,搜索行业信息,搜索客户信息,对照客户需求一步一步想解决方案。书中的方法是:
1. 建立解决方案以事实为基础、严格的结构化、以假设为导向建立解决方案。分别提出问题,将问题分解成相互独立的小块。
2、制定步骤解决问题
a 定义最初的假设:“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b 创造最初的假设:了解行业大概,将最初的假设结构化c 检验最初的假设
这里就是方案的策略部分,通常我会去想如果我是客户,这个方案是否可以执行。比以前好一些但是跟客户的需求相比,还是差很多。
3、对方案进行评估。
也就是把方案交给销售和领导来评估是否可行。
事实证明,缺乏商业思维和经验的策划是做不好策划的,因为我对商业知识认知浅薄,虽然我做方案的效率越来越高,但大多数最后执行的方案都是经过客户反复推翻和更改的,基本上除了概念是我的,执行细节全部都是客户的。
这个时候我非常痛苦,一方面是辛苦付出得不到认可,另一方面是我在策划上面投入了饱和式精力,其他技能也没有增长。我把这个困惑告诉了我当时关注的一位博主,一直特立独行的猫,她送了我一本书《老马的职业“鬼话”》。里面梦想是个小偷点醒了我。
真伪兴趣的区别是:在做某事时,是以追求外部结果为导向,还是以享受内部过程为导向。 我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了解它,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 没兴趣往往并非源于兴趣本身,而是因为挫败或枯燥导致之后不愿做,但为了给自我行为的合理化而找借口。 我们不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的特长是能力,是因为我们感到做这件事如此轻松,以至我们认为所有人也跟我们一样拥有这种能力。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把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给每个小目标设定一个时间段 在变化中计划。
当时我做策划的原因是我想做新媒体,刚好策划岗位缺人,所以我做了策划喔,但我实际上并不想做策划,所以做不好也没关系吧,反正也不是我想要的。恰好公司客户多,需要大量的软文稿件,我就跟公司申请做软文稿件撰写,兼职媒介拓展。
这本书讲了很少有人讲的办公室政治,当时我还没遇到过办公室政治,初创公司一共才二十个人,何来的办公室政治呢,大家都忙着多拿一个几万块钱的订单。等到了深圳我才发现,原来职场,不只是干好事就可以,还要会做人啊。
那是一段黑暗中努力寻中光明的旅行,被栽赃,被质疑,被陷害,我从来没想到过我一个小小的没有任何背景的职员,拿着三千多的工资,还要经历这些。直到我的领导告诉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工资低是没错,但你来了以后接手的都是千万级别的大项目。
我和领导都没有想到,因为一场危机公关,原本没什么预算的项目到我这里,瞬间多了两千万的预算。然后又是一千万,然后就是年度策略了。就这样,我提心吊胆心惊胆战地过了一年。
在领导的支持下,总算是扛下来了。
混乱的战役里,领导的支持太重要了。
《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我粉赵星快十年了,从2009年开始,天哪竟然十一年了,买了她出的所有的书。
她真的是我无形的人生领路人,看她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住群租房,合租房,然后旅行,写书,攒钱,买房。
我跟着她,也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也因为没钱住了群租房,然后再到合租房。然后做代购,做自媒体,本以为是进入攒钱买房的阶段了,但生意出了很大的变故。
最黑暗的时刻,我的朋友安慰我,比你那时候在学校哭着不知道做什么的你,现在你已经有了更多的赚钱的能力。迷茫的时候,读温暖的文字,会燃起许多的斗志。她的文字下,记录了每一个在大城市漂流的人的孤独和无助。
年轻啊,就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如今我从看书到了有自己自媒体账号,有了快十万的粉丝。这是十一年前的做梦时,曾经想过的事情。
努力去追梦,过好每一天。
Leigh Thompson的《The Mind and Heart of the Negotiator》
我在2017年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就是谈判。
每当谈判的时候我就很痛苦,因为反复纠结价格,反复纠结。而且大家明知道最后是会按照我们提出的价格执行的,但是广告公司就一定要纠结到最后一刻,耗时两三天。
我是很希望快点定下来我好走流程然后回家卖货的。有那么一瞬间,我坐在那里定定地想,如果工资翻倍的话,我是愿意坐在这里陪着你们耗时间精力的。可是现在我的工资真的很低啊朋友们。
然后我就告诉我的领导,我很烦躁谈判怎么办,为什么成定局的事情,他们非要拖延到最后呢。
领导说,谈判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你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谈判。网上说,两个国家主席都还得谈判,人活着,就得谈判,所以不管你是否愿意,你都需要接受你逃不掉谈判的这个事实,而且,谈判是一门综合艺术,很有助于成长。
于是,我看了这本我系统的谈判教学书。
实用,没有太多大道理,而是将社交及说话技巧总结出来。当然既需要阅读更需要实践。友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要在保护自己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公平有理的谈判。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父母对我的沟通是粗暴式沟通,从未有过温和地探讨一个问题。一言不合就是吼,再就是揍。
这导致我的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气急败坏,因为我学到的发泄情绪流程就是谈不妥——生气——非常生气。
沟通中的情绪控制,我花了十年时间修复,到现在也只能说比以前好一点,但并未到正常的水平。
但比起以前一点就炸真的好太多了。
《硬球》
2016年十月,我获得了一份年薪翻倍的工作,于是辞职去杭州。
结果遇到了职场内斗,因为我是中层,也在风暴圈边缘。麻烦的是我刚去,连局面都分析不了,只好一边工作一边求职。但我也看到了很多。
曾经我是一个努力把自己远离职场政治的人,我以为做好工作就好了。但在杭州我发现,一旦职位上升,岗位中会产生利益,那么是无法远离政治的。你不找麻烦,麻烦会找你。职场政治类的书,这本书能告诉你很多在这个复杂的人与人的社会中该怎么生存。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这里的政治是指“关系”——对每个人的成功都至关重要的各种人际关系。这本书正是一个懂得这种政治的人写给所有人的14堂“关系”谋略课。你可以通过怎么样的办法来获得自己想要的。
这是一本我觉得像恨见晚的书,如果我早点读到这本书就好了,我会坚定很多,就少了很多疑惑和困惑。那时候我身边的朋友都没有处理这样复杂问题的职场经历,没有人能够给到我建议。我也不好时时刻刻都麻烦前领导。
所以一遇到斗争我就跑,一遇到斗争我就跑。
但跑是没用的,跑就意味着永远是基层,接触不到利益中心,就永远无法成为管理层。
当你开口向某个人请求帮助的时候,你隐含的意思就是让别人在你身上下赌注。你争取到越多的赌注,你输掉的几率就越小,因为你的基本支持者网络进一步扩大了。然而,很多人都克制自己不愿启齿请人帮忙,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等于承认自己弱小,他们认为坚持依靠自我才是力量的象征。这种“一切自己干”的心态,有可能是十分致命的。对于一个参与竞争的人来说,那样的心态会限制并孤立他,导致他没有同盟者。 一个人在被追求的时候总是产生快感,高明的政治家都知道这个小秘密。他们懂得,当你向一个人提出请求时,并不等于你只是在要求他付出,你也把他想要的东西给了他:让他有了一个参与其中的机会。所以,那些四处争取资金和拉选票的候选人,其实是在向别人提供一个参与政治行动的机会,让他们成为他的成功的一部分。他做的事情就相当于让人们购买他的股票,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在创建一个股东网络。 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所拥有的资本,就在于他有能力接近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不仅要求他投自己一票,还要求他为自己付出他的时间、精力和财富。
这段话,我可以用一生。
曾经挖我去杭州的领导说过我,他说你不求人,但哥哥希望你能求我,因为这样我们才有伙伴的感觉。我懵懵懂懂,不知道我能求他什么。
直到我遇到了大困难才明白,作为一个个体,终将面临的会是什么。
求助,是一个人成熟的行为。
《定位》
2016年离职的时候,一首做了康师傅绿茶营销的前辈跟我说,你很聪明,但却有专业人士带你,逻辑太差了,看几本书吧,给我列了书单,其中就有《定位》。
《定位》曾被誉为“美国CEO最怕被竞争对手读到的商业奇书”,是营销人、广告人、策划人的必读之书,它让我对乙方提交上来了策划案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这本书让我很快地找到了自媒体的定位——基层职场市场,我不去标榜自己是精英,我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学历也不高基础也很差但是依然幸运地在大公司工作并且负责核心项目的职员。
知道自己的定位可以更好的克服我这个位置遇到的麻烦。
商业理论看明白了以后对政治不会有那么大的排斥,也会明白这是竞争的一部分。更会明白自己在工作中除了出成果还要做哪些事情。
2017年后,工资收益就稳定在年薪二十万了。2014年五月,我在南昌,工资3000没有五险一金,年薪三万六,也就是说,三年的时间,收入翻了七倍。
这其中读书的作用功不可没。
从2013年到现在我已经工作七年了,七年的总结就是,
认知比努力重要,管理情绪比管理精力重要。
有多少人认识你并且愿意利用你比你认识多少人重要。
职场没有朋友,只有利益。成熟一点,永远让自己有赚钱的能力,以及认清楚自己定位,每个位置都有麻烦,不要一遇到办公室政治就跑,说不定,你的内心,是喜欢玩心机的。